时间:2023-01-06 12:38:16 作者: 人气: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强劲。短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属于不稳定出力电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会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提高灵活性资源占比是新能源良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其中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推手,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储能政策的发展目标为“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2030年全面市场化发展”。中国各省市“十四五”储能规划落地,2025年储能目标合计超过50GW,强化储能行业增长确定性。全国多个省区发布了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配储比例大多在10%-20%,配储时长2-4小时。风光配储后上网电价无溢价,故各地积极探索“共享储能”模式,来增加储能电站的收益来源。国外推出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促进储能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2.4GW,同比约+50%。电源侧和电网侧大型储能占比高达96%。2021年美国电池储能装机量为3.5GW,其中大型储能占比88%。2020、2021连续两年增速200%左右。虽然美国户储装机量占比不高(2021年约9%),但是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22上半年户储新增装机量约为709MWh,同比约+48%。欧洲由于高电价,户储历年新增装机量占比约50%。2022H1欧洲因能源危机,更是导致户储爆发。华金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需求为129.5GW/309.3GWh,2021-2025年的年化复合增速为70%/74%,成长空间大。
目前,各类储能技术加速发展,各具特点互为补充。其中,抽水蓄能是我国占比最大的储能技术形式;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均相对成熟,具有高性价比在储能领域加速渗透;钠电池技术基于锂电池,综合性能优异,国内包括宁德时代、中科海纳、传艺科技等诸多上市公司积极推动钠电池产业化进程,钠电池技术有望在2023年迎来产业化元年,搭乘储能发展东风获得迅速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扩容性强、循环寿命长、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的特点,在长时储能领域大有可为,有望在储能领域快速增长。
华宝证券分析指出,大储面向运营商、发电企业或是电网公司,下游更加注重收益、成本及安全性等问题,大储具有电力设备属性,行业存在先发优势,寻找长期发展格局具有确定性的环节,看好储能产业链的集成商及电池环节,此外大储系统集成技术路线逐渐被拓扑方案替代,建议关注1500V集中式技术方案及分布式方案供应商仍具备核心地位,高压级联技术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优势有望在电网侧、新能源配储端快速渗透,关注具备技术、订单和运维经验的企业将享有先发优势;同时建议关注大储热管理企业和消防企业;寻找大储业务占比含量高的标的,看好业绩订单具有确定性的公司。
点评:能源加速转型下,2023年光伏地面电站成本下降迎来安装高峰,加速推动中美大储爆发;户储2022年在欧洲爆发,2023年仍将保持翻倍增长,美国和东南亚等新兴区域户储也将成为主流趋势,储能迎来黄金发展期。
这里,通过整合天风、安信、国信等10余家券商最新研报信息,为粉丝朋友带来4家公司简介,仅供参考。
1、固德威
公司长期专注于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的研发销售,公司持续深耕储能领域相关技术,一方面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丰富和完善户用储能系统产品序列;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工商业储能和其他形式的储能系统的产品开发和系统方案设计,积极推进公司储能技术在各种场景的应用。预计随着不同研发项目的产业化落地,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拉动公司份额上升。
——中泰证券
2、天合光能
随着合资公司电芯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光储一体协同优势,叠加储能终端市场需求的提升,公司储能板块业务有望迅速增长。新技术储备上,公司目前拥有HJT组件中试线,率先完成21OHJT组件全套认证;推出BIPV产品,将产品应用场景拓展至智慧新能源领域;同时新一代钙钛矿/品体硅两端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已经达到29.29%。公司持续强化光伏一体化格局,N-TOPCon产能释放稳健;同时积极切入光伏系统与储能业务,依托主业优势形成协同效应,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中航证券
3、申菱环境
公司敏锐洞察到新能源领域对于环境调控设备的需求,战略性加大新能源板块的投入,积极布局储能、锂电制造等场景。其中储能领域,公司主要提供温控设备,聚焦高效节能产品及液冷产品开发,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已与南都电源、ABB电力、亚泰新能源、万物富能等客户签订正式商业合同并开始稳定合作,同时积极拓展行业头部厂商,截止2022年9月20日,储能相关在手订单金额为4,699万元。公司有望凭借液冷温控等创新领域技术的积累,乘行业东风打开增长空间。
——中信证券
4、同力日升
公司推出的天启AI智能储存模块产品,在组串式系统方案之上,在每个储能集装箱内部配置了独立的pack级AI控制模块。与目前行业通行方案相比,公司减少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幅度了提升系统的循环寿命,先发优势明显,产品技术领先。目前公司二代产品已经通过全部测试与认证并向市场推出,因此,随着未来储能电站经济性改善,电芯性能管理将会继续向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而公司的产品先发优势明显,技术领先,未来有望获得较高溢价。收购之后协同效应可期,有望助传统业务切入新能源,打开天启用户侧业务空间。
——华鑫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