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5 12:06:32 作者: 人气:
期货品种的国际化,为了配合国家的战略考虑,中国是世界上大宗商品排名靠前的进口国,证券产品的定价权极为重要。涉及到大量进口的原材料都可以考虑国际化,像沪铜、大豆、橡胶、棕榈油等都可以
答案,肯定的,利好。PAT的下游聚酯行业,属于纺织品行业的上游。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市场,交易者群体更广泛,将有助于确保相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权益,提升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同时PTA上下游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度契合,PTA期货走向国际也将促进其在更广阔范围发挥功能作用,促进全球聚酯产业发展。
我们在做PTA的时候我们除了关注我们平时关注的上下游供应链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PTA出口和进口国家的供给需求。然后其他的就是要做好我们平时该做的,不能乱了手脚,只要底子足,内功深厚,就不会受外界影响,一样会做的越来越好的!
没有做过PTA的,也不早随大流盲目做PTA,如果想做就要花点时间,研究透,研究清楚这个商品,下足功夫了,再去实盘做!
谢谢邀请,欢迎大家点赞关注,私信沟通交流学习!
目前,普遍认为产能过剩是使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钢铁行业尤为突出。
一百多年前,德国俾斯麦曾有句名言“钢铁即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造车造船造飞机都要钢,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钢铁行业的支撑。如今,美国特朗普似乎也深谙这一点,他挑起的经贸风波“第一枪”就选择了钢铝进口税,明面上是为了保护14万美国钢铁工人的权益,实则是为了通过扶植本国钢铁业来重振美国的工业。
中国的钢铁工业在四十年前还处于起步阶段。1978年,中国全年的粗钢产量只有3178万吨,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在那个外汇奇缺的年代,每年净进口钢材842万吨。其进口钢材的费用就占去了全年出口创汇额的30%。而且,当时高品质钢材只能依赖进口,因我们的技术比较落后。就连后来三峡工程的一些关键部位也只能采用日本钢材。正是因为这种技术差距,当时,邓小平在访问日本并参观新日铁的钢铁厂时,非常谦虚地表示“中国是学生而日本是老师”,并提出了一个提议——你们就照着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
正是与新日铁公司的这个缘分,促成了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临海钢铁厂的成立——上海宝山钢铁厂于1978年12月23日动土兴建。可以说,源于当初新日铁公司,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宝钢(目前已与武钢合并);而鞍钢、唐钢、武钢、宝钢这些中国钢铁巨头也无一例外获得了日本的技术援助。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钢铁公司确实曾经是中国同行的“老师”。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日本钢铁庞大的需求,也让日本钢铁工业奇迹般地实现了复兴——在1948-1973年的25年里,日本的粗钢产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更达到创纪录的1.19亿吨,仅次于苏联和美国。
而且,日本的钢铁工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60年代,已经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在1977年,日本钢铁业的技术输出和成套设备出口额已高达86亿美元。在上世纪70年代到达顶峰。但在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需求的萎缩导致日本钢铁几乎一蹶不振。
1996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粗铁产量几乎保持着每年5000万吨的速度在增长;而在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已达9.283亿吨(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一半),相当于日本的9倍、美国的11倍和德国的22倍,当年“赶英超美”的小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了。
数据显示,宝钢股份2017年营收达2891亿元,净利润则达到了192亿元,与武钢合并后的总产量已达6533万吨,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厂。中国在钢铁产量在2003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近些年来,中国企业开始向上游进军,在中铝入股力拓9.3%股权、湖南华菱钢铁入股FMG、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更重要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铁矿石期货,近期还积极引入了境外交易者,意味着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将真正获得对进口铁矿石的定价权。
在2018年8月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的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会长徐乐江曾着重谈到了目前热议的产能过剩的话题,并指出全行业需要进一步认清钢铁产能过剩的实质,要辩证地看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界定产能过剩?
根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从2000-2012年的13年时间内,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超过90%的年份只有一年(2002年曾达到92.41%),2006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回落到了80%以下,但基本维持在75%-80%的区间。
“行业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存在一定正向变动关系,但不是很严格的对应关系(个别年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而行业销售利润率反而上升,如2003、2004年)。”会长徐乐江在讲话中表示:“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业就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而这10多年恰好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会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么快速发展的?我看没有,这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过去的10多年中国钢铁产业并不存在真实的产能过剩问题(至少在2006年之前)。”
徐乐江指出:我们不能以100%的标准来衡量产能过剩与否,事实上这不可能达到。各个国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生产组织水平确定不同的“产能充分利用率”,以钢铁为例,欧洲是以75%、日本是以78%作为分界线的,中国的钢铁业规模庞大,回旋余地大,所以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应该认为是产能充分利用了。“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在2006年前中国就不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2006年以后直到现在,中国钢铁业也只是轻度产能过剩。”徐乐江认为,75%-80%之间的产能利用率为轻度产能过剩,70%-75%之间为中度产能过剩,而低于70%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何正确认识产能过剩的危害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与西方老牌钢铁大国相比,“我们中国钢铁业的体量过大,相同的产能过剩率造成的庞大绝对过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徐乐江指出,辨证地看问题,就是既要看到行业现象对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行业现象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首先,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期的标志。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不同的产业各阶段经历的时期长短不一,但成熟期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产能过剩,这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不但要适应这种状态。而且它还将会是一种常态,并伴随行业进入衰退期,这种状况只能缓解绝不可能消除。
第二,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徐乐江分析指出,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是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或者供给虽然没有增长但需求下降。这说明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竞争是充分的,对需求方来说是有利的。在徐乐江看来,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当然,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因此要消除严重产能过剩。 ”
第三,产量过剩不能等同于产能过剩。有人说现阶段中国钢铁业已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期,不仅落后的低端产品产能全面过剩,而且高端产品产能也出现过剩。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总体产能过剩没有疑义,但不能混淆了产量过剩与产能过剩的不同概念,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长时期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伴随着这个产业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始终。而产量过剩是阶段性现象,是因为需求突然受到抑制而出现的短期供大于求。中国钢铁业在高速成长期曾不断出现的这一现象是产量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随着需求增长的恢复,产量过剩问题自然消失。
最后,徐乐江指出:“中国钢铁业目前出现的所谓高端产能过剩实际是产量的短暂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会升级,目前的高端产能过剩仅是一种假象,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钢铁与下游产业发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现象。”